周末去北京大望路万达国际影城看电影。
《孔子》来了,《阿凡达》却还没有走。排长队买电影票的,似乎赶《阿凡达》末班车的居多,冲着《孔子》去的又有多少呢?海报上,长着尾巴的纳威人,似乎在无声地嘲笑着这个神秘星球的神秘国度的神秘老者——孔子。
我选择了《孔子》。说实在的,从头至尾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。从内容上看,他们所想表述的,也全是我知道的;从演技上来看,周润发很卖力。正如发哥的干女儿所说,在电影中发哥把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无助和落寞演的神形兼备,也把那个时代的孔子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面前。我现在还有一种错觉——其实发哥就是孔子。只不过美女周迅的戏比较少,或者是因为考虑到“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这个原因吧。呵。
倒是放映厅外几个穿着汉服长袍的现代年轻人吸引了我。据说他们是某高等学府的学生。他们在巨幅的《孔子》海报前面支起了一张案几,上面摆了一些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的竹简书。真雷人!原来是趁“火”打劫,希望借助电影《孔子》的热潮赚点古代文化的银两。
“这个东西多少钱?”不少观众动了雅趣,凑过去问道。当听到几百元的报价后,很多人摇摇头走了。他们心里盘算的,肯定是觉得竹子和绳子穿在一起值不了几个钱。“你买的不是竹子,是文化。”年轻的大学生们还在后面扯着喉咙喊。
其实,我觉得,他们卖的也不是文化,而是机会。中国人虽然爱《孔子》,但毕竟只是敬爱,而非亲爱。孔子是老师、是父兄,给他们写信的时候,前面总要是“敬爱的……”,写完之后还要反复校对有没有错别字和文法错误,免得挨孔夫子的臭骂。但是,给亲密的伙伴和朋友写信,给纳威人写信,肯定开头要变成“亲爱的……”,内文则是甜言疯语却语法不通。
终于看到有人出手了。一位中年顾客匆匆走过来拿走一套。他是受刚才的剧情感染的。在剧情中,颜回为了挽救掉入水中的孔子竹简,竟然以生命为代价,不少观众都为此落泪。
老外也来了,好奇地打开竹简书,“这个字怎么念?”看来这哥们的汉语水平还只能做到“白话文观止”,对于文言文就力有不逮了。 不过,典雅的竹简书作为收藏品也很不错。
想起前几天,我还在微博上和别人争论: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?我持坚决反对态度,认为电子书给人的感觉,远没有一卷在手、墨香飘逸来得有情趣。但转眼之间,书本的老祖宗——竹简书,又跳现在面前。我不禁疑问:在文化的长河中,到底哪些东西会飘瞥即逝、哪些东西又会沉淀流传?
《首富隆起—揭底中国顶尖财智阶层的生存怪圈》,张小平著,磨铁图书策划/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11月1日第一版,定价:29.8元
评论